发布时间:2016-09-27 浏览量:4915 次
只是六七年间,汽车的拥有量在飞速增长,近两三年又在高位上徘徊。本来,我从住所驾车到单位上班可以在手动的三档以上,现在自动档了,可速度基本都降在"二档"以下。如果遇到上下班高峰期,更像蜗牛般移动,碰上一些人加塞,现场没有交警指挥,驾驶员可以挂空档听音乐刷微信,比一比耐性。
道路不断拓宽、增多,仍始终满足不了需求,拥入城镇的车辆更是与日俱增。以前的商店大多数没有地下室,现在改良商场的车位也很有限。能有效利用的车位缺少,人们时常就为寻找一个停车位来回兜圈。如此紧缺的情况下,可有部分划线的停车位却是"闲置",大多被各式各样的障碍物占空着。
许多主街道两旁的人行道,包括部分盲人专用通道,迫于让道给汽车停泊,用黄线划出了一些停车位,但常看到有些长期被废弃的椅子、沙发或旧自行车、报废汽车等占据。报废车停在黄线圈内,算是沾上车的边,实际上既影响其他车辆的临时停靠,也有碍市容市貌。有些人干脆用大石块、水泥板占位,比较斯文一点的是用花盆、石雕等"装饰"门面。凡此种种行为,都明显占用了公共资源,妨碍了人车通行,客观上让已拥堵不堪的车况,又陡添一阵阵心堵。更有"牛逼"的,用红漆写在划停车的位置里,标示"禁止停车,后果自负"的红色警告。那些醒目的字眼,不比一般的杂物垃圾干净。还有不少"文明"创造的手段是安装三角架停车锁,只许自用,别人甭想进入。这些障碍物,行人稍有不慎容易被绊倒,但都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,可能要等到有人趔趄后仰倒地致残致死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车多,停车位少的矛盾还将不断加剧,各显神通五花八门的占车位也会持续上演。被占用的停车位数量增多,主要反映出一种"我的地盘我做主"的霸道惯性思维,此风一长,仿效快,到处"开花",成了一大扮丑的城市特色。许多人接受了这个无奈的现实成了习惯,也成了又一项类似中国式过马路的"中国式占车位"。
道路交通安全之外,又增添一项停车位的长期管理难题。对管理部门来说,要求划车位更加科学,一些逼仄的地方可注明临时停靠位,方便车辆停靠为出发点,罚款也不是最终的目的。此外,一些白天划为摩托车停靠位,在夜间可以"切换"成停泊汽车,并限定早上几点前开离区域。对商店经营户来说,临时停车位都挪作他用,最终影响到的是各自的经济利益。大多数情况,一部汽车经常是一个人也不载,生产商可多生产一些质量安全有保证的,仅保留一位"副驾",如此还可以灵活操作,本来的两个车位便可停泊三部车。
当然,我们还可以思考用其他的办法引导,少让占车位的行为引发许多连环的副作用,避免积习难返。也可以大力改善与推行发展公共交通事业,或者提倡"低碳生活、绿色出行"的公共自行车服务,让公众出行更加便捷顺畅,更多的私家车自然而然退出运行,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会相对缩短。